今天看到某某网发布数据说:中国父亲遭遇了尴尬的父亲节,同为节日,父亲节却没有情人节那般喧嚣,没有母亲节那般温暖,更没有儿童节那般欢快,父亲的网购礼物待遇仅为孩子的1/30,不足母亲的1/8,情侣的1/20。于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是很多为人子女者不知道自己父亲的喜好,明显对父亲关爱不足;二是父亲的角色定位不正确,虽父爱如山,但是现实中存在“父爱缺失”,父子(父女)感情不如母子(母女)感情深厚。
对此结论,我却不敢苟同。父亲节的不喧嚣,不是孩子的过错,更不是父亲的过错,而是因为千百年来父爱与母爱的表现方式的不同所对应来的孩子对父母感情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母爱像阳光,没有阳光我们会立刻感到生命的黑暗,父爱就像是空气,缺少空气生命也会慢慢窒息,所谓“严父”与 “慈母”也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的、相辅想成的、共同作用的。
小的时候,我父亲对我们的教育一直都是很严厉的,尤其对男孩更甚。很多时候母亲都是袒护着我们的。记得哥哥小的时候很贪玩,经常不小心惹个祸端出个事故的,那自然就逃不掉父亲的责打,为了帮哥哥逃掉责打,我曾很多次替哥哥把事故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当然既是母亲授意的也是我自己情愿的,因为父亲对我们女孩就宽容得多,本来是哥哥的一顿责打就温情演变成瞪我一眼了事。就是到了现在,我往家里打电话的时候总盼着是母亲接电话,还能家长里短地说上一阵子,如果是父亲在家接了电话,好像没有什么要说的,干干巴巴就挂了电话,总觉词不达意意犹未尽的。准确的说我们对母亲的情感是敬爱,对父亲的情感是敬畏,但是对父亲的敬畏情感是丝毫不低于对母亲的敬爱情感的,
古往今来,实际上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是在孩子教育上扮演者这种“严父”与 “慈母”的角色的。就是昨天的早晨,我在银雀山路与通达路交汇处就目睹了一段令人敬畏的严父教子的故事:大家都在等绿灯亮起过马路的时候,突然啪的一声响把大家的视线引到了一对父子身上,那父亲先是一巴掌打向了自己十二三岁的儿子右膀子上,接着是一顿呵斥:“你怎么就不长记性呢,看,车轱辘都过了线了!”这时候我们才明白原来这孩子挨的一顿打骂,仅仅是因为他手里推着的自行车前轱辘过了停车线而已,看着那孩子众目睽睽之下尴尬地把自行车后拉了一点,我一面在心里觉得这位年轻父亲的教子方式也太厉害了些,一面却把敬畏的眼神投向了那位年轻父亲。
我们家里也一样,对儿子的教育我们也是“严父慈母”型的,儿子和我一直是很亲密的,每次打电话来话也多,对他爸爸的关心也是溢于言表的,经常问我他爸爸工作还那么忙吗?嘱咐我一定对他爸爸的抽烟喝酒“严加管教”,但是如果是他爸爸接了电话,儿子却不知道和爸爸说些什么好了。有次我和儿子说起这个话题,儿子说,和妈妈本来觉得没多少事情也能说上一阵子,和爸爸本来满腹话语却无从说起,本来嘛,这男的和女的就是不一样。看来儿子将来当了父亲,也会和他父亲一样做个“严父”了,“慈母”的角色自然是儿媳妇的了。
当然了,这“严父慈母”也是相对而言的,慈母也要有原则,不能使孩子无法无天,造成“母爱过剩”,严父也要有尺度,不能使孩子敬而远之,使得“父爱缺失”。大家说是吗?
愿天下所有父亲母亲幸福快乐!
评论